正能量直播

新时代

时间:

正能量直播

喜看稻菽千重浪——国画中的丰收景象

深秋时节,丹桂飘香,蟹肥菊黄,一派瓜果飘香、稻谷满仓的丰收景象。“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代诗人辛弃疾展现的正是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古今画家也用画笔描绘了一幅幅丰收美景。

大批大天鹅飞抵山东荣成越冬

在荣成市成山镇天鹅湖湿地拍摄的大天鹅。近日,大批大天鹅飞抵山东省荣成市成山镇天鹅湖湿地栖息越冬,场面蔚为壮观,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欣赏。

山西:荒山穿上“蓝盔甲”

山西芮城,航拍中条山南麓的芮城光伏领跑技术基地,光伏面板整齐排列。近年来,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在中条山南麓的荒山坡地建成晋南地区首座集中式光伏电站,将绿色能源送入千家万户。

广西柳江:乡村孩子的足球梦

柳州民间公益足球教练走进柳江区进德镇太小平屯,利用周末的时间教孩子们踢足球,从此点燃了乡村少年的足球梦想。

甘肃阿克塞:冬日骆驼转场

冬日时节,地处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红柳湾镇加尔乌宗村的牧民们跟群放牧,将骆驼等畜群转场到了新的牧场,以确保牲畜安全越冬,合理利用草场。

山西运城:七彩盐湖云上飞

山西省运城盐湖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美景,且蓝天白云在湖面上的倒影,与七彩盐湖叠加在一起,空中俯瞰,七彩盐湖像是在云上漂浮一样,形成一种别样美景,美不胜收。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一根网线,让小山村连上了大世界。今年前10月,网店销售额超400万元,创了新高。”

芮城与大河共舞

滚滚黄河一路向东,冲壶口、跃龙门、过潼关,宛如丹青高手,在山西运城市芮城县笔锋陡转,一气呵成“几”字弯的最后一拐。

国企着眼全球培育支柱产业

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又象征四链协同,即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有机协同、高度融合

2022世界VR产业大会聚焦元宇宙

以“VR让世界更精彩-VR点亮元宇宙”为主题,聚焦前沿技术、探讨发展之道,展示最新成果、推动应用普及,搭建交流平台、汇聚要素资源,聚力打造3.0版本的世界VR产业大会,并将签约一批大体量、高质量的VR及相关产业项目。

一灯燃百炬 好人谱新风

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挺身而出的凡人。他们虽职业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好人”。

番茄种植有了“智慧”加持

一边说话,袁伟一边按下了另一间温室门的电动按钮。门打开,一排排吊架之间的轨道上,工作人员张利青正熟练地驾驶机械作业车修剪枝叶、采摘果实。

甲骨文发现总计约15万片

“甲骨文发现总计约15万片,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有3.5万余片,单字数量已逾4000字,甲骨文资料整理、分期断代、文字考释、商史研究、工具书编纂出版、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丰硕。”

高校科创:“创新中国”生力军

高校不断加强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加速汇聚创新资源,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实现跃升。

学习农事 体验丰收

广西南宁进入收获季节,当地一些孩子趁着周末走进田间地头,学习农事,体验丰收的喜悦。

辽宁集中销毁160吨侵权假冒商品

销毁侵权假冒商品包括口罩、走私烟、食品、酒类、纺织用品、防水卷材、小家电、服饰等多个品类,商品重量约160吨,货值约2000万元。

云南:智慧医保升级百姓就医体验

建“智慧医保”平台,异地就诊报销不再“折腾”;实施“双通道”确保“买得到药、能报销”;使用“移动支付”,医院缴费不再排队……

让更多年轻人进入养老服务业

大专学历的上海市杨浦区社会福利院护理员王程成了媒体关注的“红人”,被称作“养老护理员之光”。

留住旧时光 他自建“父母和家人博物馆”

家用老式缝纫机、泛黄的照片…近日,随着重庆南岸区龙门浩老街的正式开街,一家隐身于马鞍山4号的“父母和家人的博物馆”吸引不少市民前往打探,寻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活记忆。

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将在杭州揭幕

位于浙江杭州的德寿宫遗址是南宋临安城内一处重要的宫苑遗址,曾有宋高宗、宋孝宗等在此居住,宫殿与园林并置,是江南园林的集大成作。1984年德寿宫遗址首次被发现,先后经历四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为子孙后代留下大美湿地

千百年来,无论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唱和,还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的吟咏,抑或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描摹,无不承载着人们对湿地风光、诗意自然的亲近与热爱。

从退伍老兵到乡村振兴“带头人”

见到山东郓城县张鲁集镇三合村党支部书记张春国时,他正在辣椒种植基地里询问村民长势情况。身材魁梧,双眼有神,这位曾经服役16年的退伍老兵工作起来浑身是劲。

湖北恩施:秋染大山顶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板桥镇大山顶秋意盎然,蓝天、白云、草地和金色的落叶松相映,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高山画卷。

玉米地里的“千万产业”

这家村工厂年产值已达2000万元,为村里提供50多个就业岗位,累计带动十余户村民脱贫增收。金黄的“乡依面条”已经成为永兴村的支柱产业。